现象六:诱导借贷,鼓励“拆东墙补西墙”
校园贷,最偏爱刚入象牙塔还处于懵懂状态的大一新生。往往会通过诱导性宣传,送礼品“有着数”,吸引学生开户,开通“信用钱包”,进行大额借贷消费。还有一些宣传语中透露着赤裸裸的穷富歧视信息,并鼓励他们追求物质享受,以刺激学生购买各种商品。
有媒体记者调查显示,在办理过“校园贷”的大学生中,有34.21%的大学生认为是“校园贷”激发了他们超前消费欲望;18.42%的大学生认为,“校园贷”引发了炫富和攀比,使有些学生价值观发生了扭曲,陷入“校园贷”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校园贷们通过“刷楼”易拉宝、海报等进行各种地推。在大学城等学生经常出没的地方,到处可见校园贷以及小额借贷海报,扫一扫海报上的二维码,就可以看到iphone、笔记本电脑、高级化妆品、动辄千元的球鞋等商品信息。至于网络推广渠道,那就更多,大学生只要想了解校园贷,就能通过搜索、贴吧、QQ群等获取各类校园网络借贷的信息,其中充斥着各类“校园贷”的小广告,言语煽动、条件诱人。不了解行业的学生,往往会因为这些包装后的诱导信息进行贷款,只有贷款之后才知道这个坑有多深。
最为可恨的是,在学生贷款之后无力偿还的情况下,平台及中介会鼓励他们在其他平台借贷还他们,或者介绍其他借款中介放款给学生,以还清他们的利息。中介们鼓励学生拆东墙补西墙,但往往这些中介或平台是互相关联的,勾结起来让贷款的学生一步步陷入巨额债务的深渊。如果没有这些鼓励与怂恿,学生不至于会背上巨额债务,那么中介们又怎么赚更多的钱?

现象七:休学停课,荒废学业
广西某大学学生,在互联网借贷平台借贷,最后无力偿还,被人到学校追债、威胁后才敢告诉老师,此时已累计欠债20多万元。作为一个无收入的学生,父母也都在农村,好不容易赚点辛苦钱供他读书,这笔债务对这个家庭是个天文数字。即使学校能继续收留该学生,他也已无心读书。
西安南郊某大学机械类的大四学生阿木(化名),一年时间,因为“校园贷”,他从一个年年拿奖学金的优等生,变成了一个经常旷课,一学期补考七门,并且四处躲债的边缘人。2016年9月份,由于长期地旷课和挂科,阿木和父母商量后不得不办理了退学手续,跟父母回到他们打工的地方生活。据郑老师估计,阿木有超过10万元的贷款。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譬如那些因赌博、炒股、裸条贷款而逾期不能还债的,天天被催收公司各种催账,威胁与恐吓更是家常便饭。好多借贷学生休学停课出去躲债,主要问题在于他们在这种情况下已经不能专注学习。有调查数据显示,58%的学生认为“校园贷”对自己的生活没有影响,也就意味着42%的学生会受其影响。因为贷款而不得已放弃了学业,走上了一条毕业之后走进名企相反的道路。双脚都已在高校,又落得如此田地,岂不可惜?
现象八:借债难还,拖累家庭
有媒体针对“校园贷”问题通过微信、QQ进行了一项近400人参与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有11.69%的大学生使用过“校园贷”,其中大多数学生是瞒着家长贷的款。贷款之后,84%的大学生每次都能按时还款,70%的学生平均每次的贷款额度不超过2000元。当还款逾期时,大多数学生选择兼职和向其他平台借款两种途径还款。
学生们认为,直接跟父母要钱买东西,一是张不开嘴,二是父母未必同意,还不如自己买了,在生活费省一点可能就出来了,且不会被家长责备。办理“校园贷”的学生中,有73.68%是瞒着家长的。更有追债人员透露,在他承接的100个单里面,有85单是学生还不上贷款,要父母买单的情况。这意味着,大学生贷款的家长还款率为85%,甚至更高。
我不反对大学生通过校园贷等平台借债,但是在借之前一定要衡量一下自己的还款能力。如果你能通过兼职挣一些钱最好,至少保证分期付款还是可以的。即便真还不上了,至少及时向父母说一声,至少不会造成更大的家庭经济损失。但是很多学生不是这么想的,他们怕家长不让买那些商品,怕家长责怪,怕给家里添负担。但是你贷款买了东西,最后还不上了,还欠了一屁股债,反而给家庭添加了更重的负担,更甚者直接导致家破人亡。

现象九:隐私泄露,诈骗盛行
学生通过校园贷等平台贷款,不管是用自己的身份信息还是别人的身份信息,都会造成学生群体的个人隐私泄露。隐私信息泄露以后,有什么后果呢?湖南一个学生的身份证在去年暑假丢失后,被一名30多岁的男子冒用向校园贷机构多次贷款,多家校园贷催起还贷。
这个例子,嫌疑人只是用身份信息借贷。相比之下,裸条图片视频的泄露与传播,对于借贷女大学生的影响更大,有的可能会对当事人一生造成影响,何况其裸贷信息还要留下家人、亲戚、朋友以及同学的信息,与之相关联的一群人的个人隐私,都被泄露了。
如果这些信息被诈骗等不法分子得到了,后果就会更加严重。很有可能在你借贷的同时,还会遭受网络诈骗。某大学生小万就以开设公司招学生兼职的方式,让其他大学生自愿用个人身份信息帮他贷款。至案发,小万共利用二十几名大学生的信息在各个分期平台上贷款,尚有32万元欠款未还清。在他陷入高利贷泥潭之后,又把同学拽入其中。
在各种案例中,我们发现,有太多的大学生在什么都不知道的情况下被催债,多是因为个人信息被借用或者盗取所致。大量的学生信息,在网络被售卖,与很多网贷平台及中介有很大的关系。

现象十:网贷不良记录,危及个人征信
广西某学院的学生周某,因沉迷赌博向某小额信贷借款3000元,最后无力偿还,被告上法庭。法院认为利息过高,但周某仍需偿还本金2000元及利息1000元。判决生效后,周某仍无力偿还,也不敢将此事告知父母。因周某未履行生效判决,该小额信贷向法院申请了强制执行,周某因此被列入失信黑名单,成为“老赖”。因为这3000元,曾看中的他的某大型企业,在查到其失信之后拒绝录用。估计其他大型企业也会因为这一”污点“而拒绝周某, 这3000元的代价,实在太大。
校园贷会不会影响学生未来的征信?有银行工作人员解释,如果校园贷机构接入了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该校园贷机构就有可能将个人失信的记录传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如果学生在这样的平台贷款而不按时还款,就会产生征信不良记录,那么以后在银行贷款买房、买车等,都会有问题。
近几年来,国家也在大力推进互联网征信,一旦建立起成熟的风控体系,如阿里芝麻信用这样的信用提会在社会各领域被启用,个人征信会为工作及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但也会为存在不良记录的人带去更大的烦恼。想一想,上淘宝购物都会受到限制,那是什么感觉?在未来,征信不良记录,会让你寸步难行。所以,大学生们不要因为了一时之享受,而误了终生。
相信通过上面的总结,大家已经体会到为什么我会说2016年校园贷是安全、诈骗、经济、民生的重灾区的原因了。2016年,校园贷是重灾区是社会都认识到的。在近几日两会期间,就有很多人大代表提到了校园贷(关于这一点,我会在后面的文章里跟大家聊)。相信随着政府相关部分以及更多社会人士的关注,通过监管、立法、治理、约束等手段,校园贷在2017年能有一个相对合规的发展。
但在走上正规之前,总会有不法分子会钻政策与法规的空子。而且,随着市场规模的增大,学生对于校园贷或许会有更多的需求。所以,如何能够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使得校园贷合理发展,将是接下来应该考虑的重点。
